化债进行时,成效逐步显现!有企业已安排专人与政府沟通化债方案,专家预测一年内政策会有显著进展

阴天的旅行 旅游资讯 1

  每经记者 石雨昕    每经编辑 陈星    

  近日,记者从财政部了解到,全国人大常委会11月8日批准有关议案后,财政部11月9日将6万亿元债务限额下达各地,指导督促地方抓紧履行法定程序,稳妥做好发行工作,妥善安排债券资金。

化债进行时,成效逐步显现!有企业已安排专人与政府沟通化债方案,专家预测一年内政策会有显著进展-第1张图片-旅游攻略网

  目前财政部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组织落实,加强对地方的政策指导,用好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更好发挥增量政策效应。部分省份已经启动发行工作,加快政策落实落地。

  地方政府置换隐性债务正在批量行动,这将对企业有哪些影响?人们的生活又会发生哪些变化?

  某环保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公司已成立化债小组,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与政府沟通,提出化债方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讲师徐军伟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由于隐性债务不属于法定债务,且游离于财政预算之外,一方面地方政府容易对隐性债务产生依赖,另一方面叠加经济周期调整,主要投向基础设施的隐性债务缺乏充足的现金流及时偿付到期本息。

  “在存量隐性债务压力下,从事基础设施相关行业的企业可能不能及时回款,影响行业人员收入稳定性,不利于保持市场活力。作为债权方的金融机构较难按时收回债务本息,相关个人投资人收到的投资收益可能延迟甚至不及预期,不利于提升市场消费。”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力度,推进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

  徐军伟表示,此次大规模化债能够有效缓解上述困境,大幅减轻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压力,通过置换高息债务促进有效投资,并能及时解决部分拖欠企业账款问题。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资本业务创新咨询中心主任助理伍迪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2014年至2023年,许多工程企业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参与了大量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的回报机制多为政府付费或可行性缺口补助,导致企业投资转化为政府未来的支出责任。“这类PPP项目在运营期需要政府财政支出,对企业而言形成了未来的应收账款,对政府而言则可能因机制设置不当而形成隐性债务。”

  伍迪表示,尽管去年2月开始,旧机制下的新增PPP项目被叫停,但PPP项目合作周期往往比较长,近十年实施的存量PPP项目大多处于为期二三十年的合作期内,尤其是处于运营阶段的项目,需要较多的政府财政支出。然而,由于当前地方财政紧张,部分地方政府可能无法按约定足额支付给社会资本。随着财政部近期宣布的化债政策,以及后续可能进一步细化明确的细则,这些PPP项目的收益问题有望得以缓解,地方可探索通过将财政部化债资金直接用于存量PPP项目等方式,缓解PPP项目社会资本的现金流压力。因此,对于这些参与PPP项目的工程企业而言,这一系列措施无疑带来了较强的正面预期。

  某环保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公司已成立化债小组,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与政府沟通,提出化债方案,而此前几乎是没有这种机会的。

  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化债政策对企业的影响有三种情况,第一是经常性支出类,如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等,以及BOT(建设—运营—移交)项目的运营费用,目前尚未明确纳入化债范围,但这些费用往往存在较长账期,给相关企业带来压力。第二类是PPP工程项目,项目终止执行后,有一部分被纳入地方政府的债务化解范围。第三类是直接承接了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举债的施工企业及其上游设备供应商会被纳入化债范围。

  “尽管具体时间尚不明确,但预计这次政策实施和效果显现会比较快,估计在半年至一年内会有显著进展。”薛涛表示。

  另一家环保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政策还没有执行到末端企业,具体效果还要看政策的落实情况。

  伍迪表示,目前各方都在期待具体支持方向的不断明确。可以预见的是,各地政府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利用政策窗口期应对包括存量PPP项目在内的地方债务问题。

  对于此次化债“组合拳”的政策效应,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此前发布会上表示,可解地方“燃眉之急”,缓释地方当期化债压力、减少利息支出。通过实施置换政策,将原本用来化债的资源腾出来,用于促进发展、改善民生。

  “基础建设投资对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经济活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如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等,推动产业发展与经济一体化。”徐军伟表示,此外,还能有效拉动建筑材料、机械工程等相关产业,直接带动投资增长;有助于改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吸引投资促进落后地区发展;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稳定社会秩序。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冯琳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文字采访时表示,化债相关安排虽然不能直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但可以让地方政府“腾挪”出原本用来化债的资金,用于稳增长和巩固“三保”,这将对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保持地方财政支出力度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

  徐军伟表示,化债是要将地方政府短期、高成本、不透明的“暗债”转换为长期、低成本、透明的“明债”。在大规模化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政府债务管理观念的积极转变,主动化债、系统化债、并轨管理、发展中化债。一方面,更加有效地化解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降低债务风险;另一方面,释放地方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地方政府能够将更多精力和资源投入到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科技创新和促进消费等方面,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在化债过程中,中央明确要求压实地方主体责任,隐性债务减少的同时,法定债务相应增加,偿债责任没有改变。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在未来更长时间内需更严格地提升财政支出效率,促进财政收支与经济增长之间形成良性循环,而并非单纯的减负。”徐军伟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